人口危機降臨,日本制造敗退,日本企業究竟犯瞭什麼錯?

最近一段時間來,關於日本負面新聞可謂是層出不窮,最近關於日本人口危機的新聞又見諸報端, 近日,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估算值顯示,今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將僅為 94.1 萬人,創下 1899 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。

人口危機,再加上之前的日本制造危機,似乎讓我們看到瞭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,前有日本神戶制鋼、神戶牛肉的造假事件,後有尼康關門、東芝賣身事件,似乎一時間對於日本制造口誅筆伐之後,日本企業也似乎都在退出中國瞭,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今天我們就結合日本人口危機和日本制造危機,探討一下日本到底怎麼瞭?

一、日本制造是怎麼節節敗退的?

曾幾何時,日本制造作為精工產品的代表一度風靡世界,無論是豐田、本田、雷克薩斯等轎車快速搶占國際市場,還是松下、日立、東芝、三菱、索尼等品牌電器無敵於天下橫掃全球,日本制造一度是世界制造業的典范。然而二十多年不到的時間內,日本制造卻似乎出瞭大問題,當年大名鼎鼎的索尼、夏普、松下、日立、東芝、三洋號稱日本電器產業六大巨頭,而如今呢?

2009年,先鋒電子陷入經營貨梯維修台中困難,將“Pioneer”的品牌使用權出售給蘇寧電器。

2011年,日本松下集團將旗下的三洋傢電出售給瞭海爾集團。2015年,中國長虹公司收購瞭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,獲得“三洋”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獨傢使用權,並承接“三洋”品牌電視的開發、生產、銷售和服務。

2013年,松下宣佈將正式放棄其一直苦心經營的等離子電視,並給出瞭具體時間表:2013年底停止生產,2014年3月份前徹底終止所有相關業務。

2014年,日本索尼出售旗下的VAIO一系列PC電腦業務,2016年索尼宣佈將旗下中國相機制造企業索尼電子華南有限公司(簡稱SEH)的全部股權,出售給深圳歐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

2016年,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(約合人民幣224.7億元)註資,成為鴻海的子公司。

2016年,東芝將洗衣機、電冰箱等白色傢電業務賣給美的,2017年東芝用百億美元賣出半導體業務,近日,東芝將電視業務賣給海信,還有傳言要將電腦業務出售。

2017年10月,尼康宣佈關停中電梯保養台中國工廠。

一時間,這些百年日本制造巨頭的衰落讓人瞠目結舌,而我們看看大數據也能夠發現,日本“財富世界500強”企業數量,從1996年的99傢,銳減至2016年的52傢,這個數字還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。

二、日本制造究竟怎麼瞭?

長期以來,日本制造的成功早就給瞭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印象,覺得日本產品好,於是很多中國人最近幾年出國都去日本大肆搶購馬桶圈、電飯煲等等日本產品,而日本的制造業巨頭卻不斷傳出售賣工廠,轉手資產的消息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

其實菜梯維修,仔細分析日本企業這些年的發展,可以說是完全意料之中的事情,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日本金融泡沫破裂之後,日本就陷入瞭長期的經濟衰退期,這在經濟上被稱為“日本失去的20年”,然而時至今日日本的經濟也尚未完全恢復。然而,危機沒有恢復,深層次的問題卻已經出現瞭,這就是日本的人口危機,日本著名管理學傢大前研一提出瞭日本的低欲望社會,這種低欲望人口問題給我們找到日本企業的內因提供瞭幫助。日本企業的內生問題是什麼?

一是日本企業的技術過剩。眾所周知,日本是一個極度推崇工匠精神的民族,日本的工匠精神是日本制造精細,產品品質過硬的根源,但是由於過度的精細化,導致瞭日本企業在某些程度上會唯技術論,日本制造業企業往往會為瞭在技術上提升1%付出比競爭對手多很多倍的成本也在所不惜,這種高成本的代價就是日本制造產品的性價比不斷降低,市場售價往往是同類產品的好幾倍,這種技術與市場嚴重脫節的問題,也導致瞭日本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下滑。



上一頁 1 2 下一頁查看全文


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,烽火臺資本特約經濟學傢、從事互聯網金融、產業經濟研究多年,《理財》雜志、《財新》、《金融界》、《和訊》、《同花順》、《東方財富網》、領英中國專欄作傢,《中歐商業評論》評審專傢,中信、華章等出版集團特約書評專傢,中國經營報、每日經濟新聞等十餘傢財經(新)媒體特約評論員與撰稿人,微信公眾號“江瀚視野觀察”(ID:jianghanview)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k3vuah2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